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


483 观看次数
8370 字数
0 评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昆虫学界“不朽之师”周尧
▲▲周尧,浙江宁波鄞县人,1934年考入江苏南通大学农学院,大三时,他和同学套用《苏武牧羊》的调子为自己组织的“长跑队”编了一首歌:“要雪东亚病夫耻,要炼体如钢,要锻铁心肠;活泼泼,气昂昂,准备赴沙场,雄心惊倭寇,壮志吓蛮邦……”
▲▲1936年,周尧奔赴意大利那波里大学,考进了当时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西维斯特利教授的昆虫博士研究生班。一年之后,他成绩斐然,兼任助教。他写的《透明蚧的重记载》作为博士论文发表在研究所出版的学报上,得到西维斯特利教授的高度赞赏,他前途一片光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祖国河山遭到践踏,周尧悲愤不已。一天,周尧在意大利朋友家闲谈,忽然进来一个青年法西斯,一看到周尧就跷起大拇指说:“你们日本人真是厉害,一下子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周尧眼睛里冒出了愤怒的火焰,他一拳将那个青年打倒在地,吼道:“我让你看看到底是日本人厉害,还是我们中国人厉害!”青年明白周尧是中国留学生后,吓得爬起来一溜烟跑了。
▲▲后来,周尧对导师说:“报国之日短,求学之时长。大虫不杀,杀小虫何用!”他拒绝了导师的挽留,于1938年回到广州。第二天,就投笔从戎穿上了军装,来到抗日前线,作战于兰考、商丘一带。师长知道他是难得的人才,便劝他退伍。当时国内昆虫学领域很薄弱,1939年冬,退伍后的周尧接到了川大农业院和西农的两张聘书,是留在“天府之国”还是到偏远的大西北呢?“这里是后稷诞生的地方,教稼台就在附近,西边是绛帐,是马融教书的地方。我要学习先农先儒,为中国农业与教育做出贡献。”于是,周尧选择了西农,在这里坚守六十年。1948年4月,新中国成立前夕,炮声传到西农,国民党领导下的校方乱了阵脚,有的主张迁校江南,有的已自顾逃到西安,周尧等数人却坚持留在学校,他身佩短枪与国民党184师师长斡旋,用计谋切断国民党军队供水,将其逼退,最终保卫了学校。
▲▲50年代初,新中国刚成立,小麦吸浆虫又一次卷土重来。刚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的农民慌了神,传言“虫王爷降下了灾”,纷纷迷信拜天,有的农民干脆就把庄稼烧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看到这惨状,周尧坐不住了,下决心一定要降服这虫害。
▲▲周尧带领学生奋战在麦田里七天七夜,终于研究出了短期对策,用农药有效控制住了虫害。他认为用药制虫,不是昆虫学主攻的方向。第二年,他又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寄生蜂是小麦吸浆虫的天敌。后来,这项让昆虫生生相克的研究成果在黄河流域大范围推广,很好地控制了小麦吸浆虫灾害。
▲▲有段时间,北京颐和园在南大墙及藻鉴堂等地方发现了白蛾。这种白蛾,具有食量大、繁殖性强的特点,严重危害农林植物。园艺队紧急向颐和园放养25万只周氏啮小蜂——周尧的研究生杨忠歧找到的,如此,很快消灭了害虫。
▲▲1996年6月,浙江省鄞县县委和县政府为了弘扬他的爱国和敬业精神,在宁波美丽的东钱湖畔修建了“周尧昆虫博物馆”,在开馆典礼上,给他颁发了60万元奖金。周尧当即宣布,将其中20万元捐献给博物馆,其余的40万元和他积累的稿费10万元全部用来设立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希望在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中发挥作用。迄今为止,获奖的中青年科学家已有70多人。
▲▲1980年,周尧教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改写成《中国昆虫学史》,考证出在益虫饲养、害虫防治、形态学研究、天敌与化学药剂利用等领域,中国都较欧美国家早几个世纪。此书一出震惊了世界昆虫学界与生物科学史坛,被国外专家誉为“不朽的著作”。
▲▲20世纪60年代,周尧第一次在中国提出“时空统一”的进化分类与歧序分类的理论,并对昆虫的高级阶元类群进行了重新划分。他采集昆虫标本的足迹遍及除台湾、西藏以外的每个省、市、自治区。他创办了《趣味昆虫》《中国昆虫学杂志》等昆虫学刊物三种。
▲▲1989年他完成了三卷本巨著《中国盾蚧志》。1994年他主编出版了《中国蝶类志》,这是中国昆虫学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全书不仅编排了中国蝴蝶的分类系统,还严格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规定,纠正了中外书籍上不少蝴蝶学名的历史性错误,审查了全部已有的中国蝴蝶的“中名”,并拟定了所有中国蝴蝶的属名与大批的新中名,第一次为中国蝴蝶“中名”的统一与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张雅林说:“先生一生功绩太多……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改编于申宏磊《周尧:与青铜雕像一样不朽的人》等)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尧在意大利那波里大学,成绩斐然,兼任助教。他的《透明蚧的重记载》得到西维斯特利教授的高度赞赏。
B.新中国成立前夕,有人主张迁校江南,周尧等数人却坚持留在学校,用计谋切断国民党军队供水,最终保卫了学校。
C.1980年,周尧写成《中国昆虫学史》,此书震惊了世界昆虫学界与生物科学史坛,被中外专家誉为“不朽的著作”。
D.周尧主编的《中国蝶类志》是中国昆虫学划时代的科学巨著,该书第一次为中国蝴蝶中名的统一与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2.下列对人物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求学,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周尧四处奔波,最后终于如愿考进了当时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西维斯特利教授的昆虫博士研究生班。
B.因为周尧写的发表在研究所出版的学报上的博士论文《透明蚧的重记载》,得到西维斯特利教授的高度赞赏,所以导师一再挽留他。
C.周尧在昆虫学研究上做出了诸多贡献,他第一次在中国提出“时空统一”的进化分类与歧序分类的理论,还对中国蝴蝶的分类系统进行了编排。
D.有段时间,北京颐和园一些地方出现了危害性极大的白蛾,园艺队人员用周尧研究出来的周氏啮小蜂,很快消灭了这种害虫。
3.文章标题称周尧是昆虫学界的“不朽之师”。结合文本,请谈谈你对“不朽之师”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落入虎口气节在 魔窟依旧是战场
▲▲在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收藏的珍贵文物中,有一只表面缠绕着麻绳的旧书箱。
▲▲1939年的一天,一个目光坚定,身穿学生服的年轻人拖着五只装满马列书籍的箱子从上海求学归来,这只旧书箱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年轻人最终为了革命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一名伟大的红岩烈士,他的名字叫唐虚谷。
▲▲书中找寻理想 行动彰显意志
▲▲“他是我们的老大哥。”
▲▲这是唐虚谷被捕后,渣滓洞的狱友对他的评价,也是他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在狱友眼中,唐虚谷像一团火,热情洋溢地温暖着大家的心。
▲▲唐虚谷,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21年开始,唐虚谷利用在杂货店栖身的5年时间,读完了《共产党宣言》等革命著作。从此,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伟大理想就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抗日战争初期,唐虚谷发起成立“爱知读书会”,又组织“抗日妇救会”“宣传队歌咏队”和“剧团”等一系列抗日群众组织,一方面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培训骨干、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3年秋冬时节,根据党组织安排,唐虚谷秘密组建游击队;1935年夏天,他独自冒险,改造了一支“平民救国军”;1938年暑假,他发起组织“抗日暑假宣传团”……伴随着宣传范围的逐步扩大,唐虚谷组织的捐募寒衣、动员参军、批判汉奸汪精卫等活动都搞得轰轰烈烈。
▲▲落入虎口气节在 莫使组织惹尘埃
▲▲1948年6月17日,由于叛徒出卖,唐虚谷和妻子张静芳被捕。为此,游击队组织了两次营救。
▲▲第一次,当唐虚谷被押解着走到一个叫幺店子的地方,在当地百姓端茶递水送别的时候,唐虚谷发现了隐蔽在橘子林里试图武装营救他的游击队员。
▲▲“感谢父老乡亲和朋友们的好意,我们有能力对付这场冤枉官司。别为我们担心,切莫因小失大。”唐虚谷大声说道,谢绝了这份好意。
▲▲第二次,一群人押解着唐虚谷走到江边的渡口,唐虚谷蓦地看见江中飘荡着众多小船,熟悉战友的唐虚谷心中一阵感动——那是游击队水上分队的同志们准备营救他。
▲▲然而,唐虚谷心里清楚,由于敌强我弱,营救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唐虚谷思虑再三,大声用双关语对妻子说道:“静芳,你看那大鲤鱼多么可爱呀!鲤鱼呀鲤鱼,赶快跑远点,狠心的猎手盯着你们呢,快跑呀,听话哟。”
▲▲“鱼儿朋友们,再见了。”当唐虚谷乘坐的轮渡到达江中心时,小船慢慢地漂流而去了……
▲▲紧握手中长枪 魔窟仍是战场
▲▲特务取来一把削成锯齿状的竹筷子,央在唐虚谷的两根手指间,再用麻绳紧紧地捆上。
▲▲“唐先生,只要你交代一切,你就可以免了这道‘大莱’。否则……”
▲▲“无可奉告!”唐虚谷依旧从牙缝里斩钉截铁地迸出这四个字。酷刑之下,全身鲜血淋漓的唐虚谷“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
▲▲特务的残忍手段在唐虚谷身上没有任何效果,特务头子徐远举知道唐虚谷对文学的挚爱,想出了引诱的办法。
▲▲“我们打算办一个‘经济研究所’,请唐先生来负责,担任所长,充分发挥唐先生的特长,不知怎么样?”
▲▲“没有必要再考虑!”唐虚谷斩钉截铁地回答。
▲▲一天,徐远举把唐虚谷“请”到老街——特务二处办公所在地。
▲▲在老街二处两个月的日子里,唐虚谷吃住舒适,没有接受审讯。敌人以为他被软化,哪知唐虚谷利用这个机会每天不停地打听外面的消息。
▲▲铁窗共话兴亡事 捷报频传绽心花
▲▲“背书会也挺好。我来给大家讲,你们就背……”就这样,唐虚谷每天像大学教授一样滔滔不绝地讲授着,“学生们”则聚精会神地听着、记着……没多久,读书会经验就被推广到了渣滓洞各个囚室。
▲▲在监狱这块地方,所有关进来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他们面临的困难和考验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唐虚谷非常注意将政治理论学习同狱友的思想工作联系起来。在“铁窗读书会”壮大后,唐虚谷又在监狱里秘密建立了“联合会”。从此,监狱内出现了另一番景象,同志们情绪高涨,斗争意识大大增强。
1949年春节前,唐虚谷还发动开展了“新年联欢会”,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牢房门上——“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横批——“乐在其中”。
▲▲然而,唐虚谷没能等到11月30日的重庆解放。1949年11月14日,唐虚谷被杀害于电台岚垭刑场。
(本文综合摘编自《忠诚与背叛》《信念的较量》等)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虚谷发起成立“爱知读书会”,组建游击队、组织捐募寒衣等,践行了他的革命理想。
B.百姓们端茶递水送别、游击队员试图武装营救等,从侧面表现了唐虚谷光辉伟大的形象。
C.挺过特务残忍手段后,之所以去特务二处,是因为唐虚谷想要不停地打听外面的消息。
D.文章融情于事,如在末尾特意交代了唐虚谷的具体牺牲时间,流露出深深的惋惜之情。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评价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渣滓洞的狱友们口中的“老大哥”和眼中的“一团火”,表现了唐虚谷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B.唐虚谷不但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革命著作,还善于做思想工作,积极传播政治理论。
C.唐虚谷落入敌人的虎口,却用暗语劝阻试图营救自己的游击队员,表现了他的大局观。
D.1949年春节前,唐虚谷已知道死亡来临,却仍然“乐在其中”,折射出他大无畏的精神。
6.人物传记往往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文学性的具体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孙犁小说的艺术道路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东辽城人。在他童年时代,家乡的民间艺术活跃,艺人街头说书,伶人搭台唱戏,画匠挂卖年画,此时身在本村上小学的孙犁满心都是这些传统艺术,追着去欣赏。孙犁十岁初读《红楼梦》,虽然有许多字不认识,描绘的生活也不能完全理解,但那生动的语言、纯美的女子形象,却让他坚持读完了整部作品。
在县城读高级小学时,孙犁对意境优美的“绝妙好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学校图书室的“五四”期刊,让他“大开眼界”。两年后,孙犁来到保定育德中学,他的兴趣转向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他读了西方的唯物论、唯物艺术论,读了名家撰写的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伦理与人生智慧。他热爱鲁迅的文章,钦佩鲁迅以捍卫真善美为己任,认同鲁迅重视文学的道德力量。孙犁喜欢苏联小说,尤其是拉甫列涅夫的《第四十一》与爱伦堡的《烟袋》。两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但是没有展示残酷战争与史诗画卷,而是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描写人物日常生活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搏斗的剧烈。孙犁赞赏前者具有“简洁的叙事诗的风格”,后者“包含强烈的、真实的革命的激情”。孙犁喜欢写农村的聂维洛夫,他对他的短篇《一个女布尔什维克》欣赏有加,赞不绝口。
▲▲育德中学毕业后,孙犁怀着文学的梦去了北平,但未能如愿,后来在保定同口镇做了小学教员。同口镇位于白洋淀岸边,当地的那秀美的水乡景色、纯美的风土人情令他徜徉不已。一年后,七七事变爆发,9月下旬,保定陷落。孙犁望着逃难的人流以及国军的散兵游勇,迫切希望执干戈以卫社稷。
1938年春,孙犁参加了吕正操领导的冀中抗日武装。他用笔参加抗战,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抗日文化宣传,传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晋察冀边区文联成立后,孙犁先后编辑过机关刊物《山》与《晋察冀日报》副刊。
晋察冀边区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这支农民组成的抗日队伍让孙犁真正认同了乡土文化、传统情操与民族性格。他说:“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农民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英雄带有群众的性质,只有我们这个时代”。他产生了对农民战士记录与讴歌的热情。孙犁收获的最初果实都是时代鲜活生活的记录。
1944年初春,孙犁去延安学习。住在小窑洞里,远离了冀中战火,孙犁伏案静书,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以抗战为题材,却没有血腥厮杀:写景诗情画意,写人细腻委婉,对话饶有余味,主要塑造温柔却又坚贞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叙事简洁,以日常生活为主,战斗场面也以轻松愉悦的笔调处理。小说通过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乡土气息浓郁,特色鲜明,与当时的创作相比可谓别开生面。
▲▲《荷花淀》是孙犁风格成熟的标志,此后,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还是农业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简洁、精确的语言记录日常生活的真象,塑造具有传统伦理人性的人物,尤其是青年女子形象,以远离暴风骤雨式的谈笑从容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
▲▲ 天津解放后,孙犁进了天津,担任《天津日报》副刊编辑。他热心扶植文学新苗,尽心培养青年作家,很快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文学流派,人们称之为“荷花淀”派,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 孙犁的小说柔美婉约,但在炮火纷飞的时代、轰轰烈烈的土改时代、激情澎湃的农业合作化时代,这样的艺术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伴随孙犁的创作,批评的声音时有出现。1953年的胡风案,让孙犁受了很大刺激,沉重的压力,最终让他变得神经衰弱。后来病好转,却又遭遇“文革”,他被下放天津郊区的干校,进行劳动改造。“文革”后,孙犁又拿起笔来,但他的文风日渐转向冷峻。
(根据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编写)
【相关链接】

①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
(摘自孙犁《文学和生活的路》)
②孙犁评价聂维洛夫的短篇《一个女布尔什维克》说“情节、对话、叙述、描写、结尾,全是讲故事的样子,一切单纯、一切统一。”“作者根据那个时期乡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制成他的文章。”
(摘编自孙犁《文艺学习•第四章》)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上小学时,孙犁对家乡的说书艺术、地方戏曲和年画的兴趣显然超过了对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的兴趣。
B.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后,孙犁产生了当文学家的理想,育德中学毕业后他去北平,就是为实现这个理想。
C.七七事变爆发后,孙犁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国军败退,产生了指挥军队、抗日杀敌的强烈愿望。
D.孙犁“神经衰弱”的直接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发生的胡风案给他的激烈刺激与产生的巨大精神压力。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孙犁家乡艺人街头说的书、伶人搭台唱的戏、画匠挂卖的年画这些民间传统艺术是他小说艺术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唯一源泉,这是毋庸置疑的。
B.县城读高级小学时,校图书室的“五四”期刊,让他初步接触了“五四”新文化、新思想、新文学,也促成了他后来阅读方向的转变。
C.边区生活十分艰苦,孙犁虽有些不适应,但他真切地了解抗日生活,认识农民战士身上的美好东西,为他日后的小说创作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
D.这篇人物传记以孙犁的小说创作道路为主线,展示了孙犁充满坎坷的一生以及小说风格形成的各种原因,反映了一位卓越的小说家艰难成长历程。
9.孙犁在育德中学阅读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这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2.C
3.“不朽之师”是指为人类谋福利、为人民做贡献的大师。被称为“不朽之师”是因为周尧在三个方面贡献突出。①立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抗日战争爆发后,决然回国参加抗战。②立功:治理小麦吸浆虫害功勋卓越,设立奖励基金,培养科技人才。③立言:完成《中国昆虫学史》《中国盾蚧志》《中国蝶类志》等多部著作,提出“时空统一”的进化分类与歧序分类的理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中国昆虫学史》被中外专家誉为‘不朽的著作’”说法错误。原文第八段“该书被国外专家誉为‘不朽的著作’”,而不是“中外专家”。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四处奔波”“如愿”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只提到“1936年,周尧奔赴意大利那波里大学,考进了当时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西维斯特利教授的昆虫博士研究生班”。只是描述了他考上学这一事件。
B.“所以导师一再挽留他”强加因果。文中也没说“一再挽留”,文章第四段只提到“他拒绝了导师的挽留,于1938年回到广州”。
D.“园艺队人员用周尧研究出来的周氏啮小蜂”说法错误。周氏啮小蜂是周尧的研究生杨忠歧找到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不朽之师”是对周尧一生的评价,是对他对中国昆虫研究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的颂扬。从文章最后一段“先生一生功绩太多……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知,在分析“不朽之师”这一称号的内容时应该从“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来分析。
从“立德”方面,文章第四段“他拒绝了导师的挽留,于1938年回到广州。第二天,就投笔从戎穿上了军装,来到抗日前线,作战于兰考、商丘一带”,可看出周尧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德行高尚。
从“立功”方面,第六段治理小麦吸浆虫害,“后来,这项让昆虫生生相克的研究成果在黄河流域大范围推广,很好地控制了小麦吸浆虫灾害”,以及第八段设立奖励基金等行为,“周尧当即宣布,将其中20万元捐献给博物馆,其余的40万元和他积累的稿费10万元全部用来设立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希望在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中发挥作用。迄今为止,获奖的中青年科学家已有70多人”,这些行动都表明了周尧先生在专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培养科技人才的贡献。
从“立言”方面,周尧先生著作等身,而且对中国昆虫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如“周尧教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改写成《中国昆虫学史》,考证出在益虫饲养、害虫防治、形态学研究、天敌与化学药剂利用等领域,中国都较欧美国家早几个世纪”“周尧第一次在中国提出‘时空统一’的进化分类与歧序分类的理论,并对昆虫的高级阶元类群进行了重新划分”“他采集昆虫标本的足迹遍及除台湾、西藏以外的每个省、市、自治区。他创办了《趣味昆虫》《中国昆虫学杂志》等昆虫学刊物三种”“989年他完成了三卷本巨著《中国盾蚧志》。1994年他主编出版了《中国蝶类志》,这是中国昆虫学划时代的科学巨著”等。
综合以上分析,周尧先生是为人类谋福利、为人民做贡献的大师,不愧为“不朽之师”这一称号。

4.C
5.D
6.①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和拟声词增加文学性;②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历史与现实交织,吸引读者阅读;③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如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 “之所以去特务二处,是因为唐虚谷想要不停地打听外面的消息”错,强加因果,去特务二处并不是唐虚谷主动的,而是特务们带着他被迫去的,打听外面消息,也是唐虚谷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原文表述是“敌人以为他被软化,哪知唐虚谷利用这个机会每天不停地打听外面的消息”。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D. “唐虚谷已知道死亡来临,却仍然‘乐在其中’”错,唐虚谷并不知道自己死亡就要来临,原文的表述是“1949年春节前,唐虚谷还发动开展了“新年联欢会”,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牢房门上——‘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横批——‘乐在其中’。然而,唐虚谷没能等到11月30日的重庆解放”。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考查传记文学的文学特征,传记文学既有真实性又有文学性。文学性在本文中主要体现在运用了文学性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唐虚谷像一团火,热情洋溢地温暖着大家的心”;对偶,“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运用了拟声词,“‘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
结构安排上采用了倒叙手法,文章开头写“在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收藏的珍贵文物中,有一只表面缠绕着麻绳的旧书箱”,从时间上看是现在,回忆以往的历史,唐虚谷历史事件,属于倒叙手法,将历史和现实结合在一起。
从细节上看,文章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如“无可奉告!”“背书会也挺好。我来给大家讲,你们就背……”等;动作神态描写,如“唐虚谷依旧从牙缝里斩钉截铁地迸出这四个字”“唐虚谷每天像大学教授一样滔滔不绝地讲授着,‘学生们’则聚精会神地听着、记着……”“一个目光坚定”;外貌描写,如“全身鲜血淋漓的唐虚谷”。

7.C
8.B
9.①阅读唯物论、唯物艺术论,让他的小说选择了现实主义方法或实录的方法。②读了名家撰写的中国文化史、哲学史,让他的小说塑造的人物性格具有传统情操与民族性格。③阅读鲁迅的文章,让他的小说以捍卫真善美为己任,重视文学的道德力量。④阅读苏联小说,让他小说选材、叙述角度、人物塑造、时代主题的表现都独具特色。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分析文本内容要点能力。
C. 孙犁产生“指挥军队”的强烈愿望,原文没有依据,原文说“七七事变爆发,9月下旬,保定陷落。孙犁望着逃难的人流以及国军的散兵游勇,迫切希望执干戈以卫社稷”。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理解辨析文本观点态度能力。
A.“唯一源泉”错,除这些民间传统艺术外,还有“红楼梦”“绝妙好词”等。
C.“有些不适应”原文没有依据,原文只是说“晋察冀边区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这支农民组成的抗日队伍让孙犁真正认同了乡土文化、传统情操与民族性格”。
D.“充满坎坷的一生”不合文意,孙犁人生的坎坷主要发生在胡风案和文革时期,不能说其一生坎坷;“艰难成长历程”在文中也没有依据。文中指提到“1953年的胡风案,让孙犁受了很大刺激,沉重的压力,最终让他变得神经衰弱。后来病好转,却又遭遇文革,他被下放天津郊区的干校,进行劳动改造。文革后,孙犁又拿起笔来,但他的文风日渐转向冷峻”。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
本题要求学生简要分析孙犁在育德中学阅读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这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作答本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从“他用笔参加抗战,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抗日文化宣传,传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晋察冀边区文联成立后,孙犁先后编辑过机关刊物《山》与《晋察冀日报》副刊”概括出“阅读唯物论、唯物艺术论,让他的小说选择了现实主义方法或实录的方法”;
从“他读了西方的唯物论、唯物艺术论,读了名家撰写的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伦理与人生智慧。他热爱鲁迅的文章,钦佩鲁迅以捍卫真善美为己任,认同鲁迅重视文学的道德力量”概括出“读了名家撰写的中国文化史、哲学史,让他的小说塑造的人物性格具有传统情操与民族性格”;
从“他热爱鲁迅的文章,钦佩鲁迅以捍卫真善美为己任,认同鲁迅重视文学的道德力量”概括出“阅读鲁迅的文章,让他的小说以捍卫真善美为己任,重视文学的道德力量”;
从“孙犁喜欢苏联小说,尤其是拉甫列涅夫的《第四十一》与爱伦堡的《烟袋》。两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但是没有展示残酷战争与史诗画卷,而是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描写人物日常生活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搏斗的剧烈”概括出“阅读苏联小说,让他小说选材、叙述角度、人物塑造、时代主题的表现都独具特色”。


评论区

还没有人评论

添加新评论